【推荐】3万多人围观却没人出价,“中国第一高楼”流拍,摩天大楼再见-中国远大集团市值多少
摩天大楼追逐赛,好像真的要结束了。
近日,被规划为“中国第一高楼”的世茂深港国际中心惨遭流拍。
世茂深港国际中心建筑曾规划高度为668米,仅次于迪拜哈利法塔,位居世界第二。当初世茂花了239亿拿下这块地,投资金额预计达500亿元。如果能建成,将刷新中国摩天大楼排行榜。
这栋摩天大楼起拍价130.44亿元,尽管吸引了3万多人围观,却没有一个人出价。
与之相对的是,今年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写字楼空置率大幅上升,租金价格大跌,寒气继续蔓延。
疯狂内卷的摩天大楼
曾几何时,摩天大楼象征着经济繁荣与地位的代名词,全球各大城市纷纷通过建设摩天大楼来塑造国际化形象、展示城市成就。
1885年,被认为是世界第一座摩天大楼“家庭保险大厦”在美国芝加哥横空出世,层高为42米,但在1931年已被拆除。
20 世纪初的纽约兴起了摩天大楼热,众多建筑直指天穹,成为美国发达资本主义的标志之一。
大名鼎鼎的帝国大厦便是其中的代表,算上顶部天线高度达443米,是世界上第一座超过100层的建筑,称霸世界第一高楼近半个世纪。
帝国大厦
到了20世纪末,全球摩天大楼开始向亚洲转移,由原来的美国独霸转为亚美争锋。
1989 年,日本三菱买下洛克菲勒中心,标志大国地位开始轮换。1998年完工的吉隆坡双峰塔、中国台北101的诞生等,无形中昭示着亚洲的崛起。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超越美国,成为拥有摩天大楼数量最多的国家。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拥有3088座摩天大楼,位居全球第一。
全球10大摩天大楼中,有6个位于中国。
“中国第一高楼”“世界第二高楼”的上海中心大厦,2008年开工,历经8年才完工,高度达632米。
上海中心大厦
但总有城市在挑战“中国第一高楼”的位置。过去10年,中国各城市痴迷于摩天大楼,争相推出摩天大楼计划,设计高度令人咋舌。
青岛曾提出,计划建设一座777米的摩天大楼;在长沙,远大集团拿出838米的天空之城项目,试图拿下“世界第一高楼”的称号。不过,这些项目迄今为止没有动工的迹象。
武汉绿地中心则是国内摩天大楼“野蛮生长”年代的一个缩影,原设计高度636米,最终高度被划定在475米。不“缩水”,想要建设起来难上加难。
时代要变了。
寒气逼人的CBD
一边是对摩天大楼的盲目崇拜,一边是摩天大楼的高空置率。
从戴德梁行发布的报告来看,截至今年上半年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甲级写字楼空置率分别为16.9%、18.6%、18%、24.5%,均较去年底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空置率增加使得市场的可选择空间变大,导致租金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业主对去化前景感到担忧,以降价来吸引更多租户。
写字楼的状况被视为经济的“晴雨表”,其空置率、租金水平以及租赁企业均是反映经济走势的重要指标。持续增加的空置率、不断下跌的租金和搬离的企业,都说明了经济恢复程度仍不够,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预计或许持悲观态度。
一线城市CBD的写字楼空置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企业开始收缩战线,特别是曾经写字楼的“大金主”互联网企业由过去的快速扩张转为降本增效。
据《华夏时报》报道,互联网企业的持续调整以及整合导致了北京中关村子市场空置率飙升。字节跳动、微软、爱奇艺均不同程度地退租了在中关村的写字楼,合计退租面积超过10万平米。
中关村
今年1月初,深圳的上市公司朗科科技发布了一份公告,表示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剧,消费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腾讯公司拟提前退租。公示显示,租约原来是在2026年5月14日才到期。
连腾讯这样的科技巨头都如此,何况是其他互联网企业。
尽管对写字楼的需求疲软,供应量却持续增加,进一步保持空置率上升趋势。
根据戴德梁行数据,今年上半年深圳甲级写字楼市场有4个新项目投入使用,合计新增办公面积45.7万平方米;广州琶洲商务区的多个项目完成竣工验收并集中投入使用,新增供应达39.8万平方米,是过去五年同期水平的最高值;上海仅二季度就有5个甲级写字楼项目入市,新增28.5万平方米面积。
从未来一段时间来看,恐怕写字楼供过于求会越来越严重,空置率不容乐观。
劳伦斯魔咒
“摩天大楼立项之时,是经济过热时期;而摩天大楼建成之日,即是经济衰退之时”。1999年,英国经济学家安德鲁·劳伦斯总结出了一个“摩天大楼魔指数”,将经济危机与摩天大楼的建成联系起来。这被经济学界称为“劳伦斯魔咒”。
纵观近100多年来的历史,“劳伦斯魔咒”似乎不无关联,让许多人感到不寒而栗。
1908年前后,纽约胜家大厦和大都会人寿大厦落成,信贷危机席卷全美,数百家中小银行纷纷倒闭。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华尔街40号大厦、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大厦相继落成,美国股市全线大崩盘,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最终席卷全球,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
20世纪70年代,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刷新了全球最高大楼的记录,但很快就爆发了石油危机,全球经济进入多年的衰退期。
1997年,马来西亚吉隆坡双子塔楼取代芝加哥西尔斯大厦成为世界第一高楼,同年亚洲却遭金融危机肆虐。
2001年建成的中国台北101大楼坐上世界第一高楼的交椅,但也见证了高科技泡沫破灭,而计算机产业正是台湾的支柱产业。
2008年8月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落成后,全球经济危机如海啸般蔓延,深沪两市指数下跌了近80%。
2010年,哈利法塔以828米的高度刷新世界第一高楼的记录。一场债务危机也降临了,将迪拜逼到破产边缘。
迪拜哈法利塔
“劳伦斯魔咒”虽然过于片面,无法解释摩天大楼建成与经济危机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在其背后,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相关性。例如,摩天大楼建筑周期基本重叠于一轮由松到紧的货币周期。
大型工程建筑通常始于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鼎盛时期,房地产企业能以极低的利率从银行获取大量资金。但经济不会一直高增长,货币政策也不会一直宽松。一旦货币政策收紧,房产融资链就可能断裂,出现债务危机开始。
而摩天大厦的建成一般需要5-10年,建设的尾声或者落成交付之时,一般都处于货币紧缩时期,即经济衰退的结果。
也就是说,摩天大楼的建设并不是经济衰退的前兆,而是经济衰退的结果。从“摩天大楼热”的消退,可以窥见中国房地产泡沫被挤压的冰山一角。
我们真的需要摩天大楼吗?建筑应该是为人而建的,但摩天大楼实在很难说是一个理想的样本。
摩天大楼不仅建设成本高昂,管理维护成本也极其烧钱。动辄300米、50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无疑给消防救援带来非常大的挑战。
此前深圳赛格大厦晃动引发社会关注,对超高层建筑安全的担忧再次被热议。
何况,生态绿化意识的普及对建筑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与自然景观融合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越来越受欢迎,“高”将不再是成为地标性建筑的唯一标准。
中国也意识到了摩天大楼的隐患。2022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要求严格限制新建超高层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
先把已建成的摩天大楼好好利用起来。“摩天大楼狂热综合症”,总算消退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