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时代,工人与农民身份地位一边高,一个种粮食解决温饱,另一个搞生产促进国家发展建设,当时农民的称谓是农民伯伯,到了八十年代末就差不多变成农民叔叔了,到了九十年代以后彻底就是农民工了。

称呼的变化与粮食的需求变化有很大关系,过去粮食就是老天爷,因为过去普遍都吃不饱饭,时不时的还得闹饥荒,很多老一辈的是吃过草根树皮挖过野菜的,后来中国人民一起艰苦奋斗,我们齐刷刷的踏入了经济社会,粮食不缺了,人人都能吃的饱了,甚至还出现粮食过剩浪费的情况,本身是农业大国在加上外国的粮食更便宜,本地粮加上进口粮这么一中和,产量上去了,价格上不去。

所以开始农民工进城打工,城市里什么苦和累的活农民工几乎全包揽了,乡村不管了齐刷刷的一起建设新型现代化城市,城市发展起来了,城里的工人和之前进城早在城里落户的农民也都有了固定工作,慢慢的熬到了退休有了退休金,那些回村的农民就惨了点,到现在六七十岁没个养老的依靠,还在务农或者想办法进城打工。

科技更迭用的劳动力少了,而且大部分单位不敢用60岁的体力劳动者了,因为风险较高,且他们认为效率也低,然后就出现了一大批农村老头是既没钱又没保障,想靠自己自食其力也没人要,尤其是到了老年开始有了老年病基础病,一场病下来兜里是干干净净。

指望儿孙农村能有多少能真的指望上的呢,大部分靠着种地的年收入才多少,给孩子娶个媳妇盖个房子的钱都不够得借钱,现在又得要城市里的房子,老人还得帮着还房贷,不帮衬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试问天下父母有几个不是咬着牙楞帮的呢。

今天看央视的新闻主持人提了一下说要让三亿农民工老有所依的事情,我感觉这可太好了,公务员的铁饭碗端稳当了,退休工人的退休金也安排好了,可算轮到农民了,但是如何帮这三亿农民工呢,主持人是这么说的:

3亿农民工应当说是为我们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脊梁的作用,我们不应当只享受他们的付出,而不为他们做出我们应当做的事情,他们怎么老有所依,他们的子女如何能有更好的前程,帮他们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也就是在帮助我们解决,我们自己发展的未来。

这是央视主持人说的,我是一个字没改,开头首先肯定了这3亿农民工对国家的贡献,然后强调了一下吃水不忘打井人,后面谈的是现有问题如何解决老有所依,和这些人的后代如何能有一些上升空间,最后总结帮助他们就是帮助自己未来的发展,也就是国家整体的发展趋势。

看着倒是挺鼓舞人心的,可没说具体咋干,想来应该是正在商量计划如何解决现有阶段农村老人养老难的问题,但是开会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多久,需要讨论多久磋商多久,什么时候有初步计划,什么时候完善计划,什么时候宣布,什么时候落实,老人能不能扛到好政策落实的这一天也是个问题。

当然了国家考虑到我们农民养老难问题了,我当然非常高兴,但我上面提的那些也是客观存在的啊,这种大事肯定不是一拍脑门就能定下来的,那牵扯的政策不用说了,关键是钱,那时候非常非常多的钱,这部分钱从哪里出,国家财政还是地方财政?

老于写文章跟其他的专家不一样,首先我不是专家,其次我也不爱唱赞歌,有啥说啥提的也都是实质性的问题,简单直白的来说,我就想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农村的这些60多岁以上的老头老太太们能超过现在每月的这100多块钱,具体能多出多少来,是300/500还是1000,有个准确的数就行,不敢跟退休工人和退休公务员比,多给点就行,农民比较知足,好胡噜。

至于帮助这些人的子女如何才能有更好的前程,这个比较简单,前程靠的是自己努力,但要处于一个大致公平的环境下就可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农村教育问题,农村的教育与城市的教育完全是差了几个档次,尤其是农业大省,全省就一所211/985大学,每年全省那么多考生抢那几个名额不公平啊,北京户口考重点大学与农业大省的地方考重点大学完全是两个概念了都。

所以后代的问题还是要依靠提升教育水平,给这些农业大省再弄几个重点大学的名额,让他们也有一个上升的空间,要不回头又跟之前的先辈一样扛着被窝卷进城搬砖或者进厂打螺丝了。

该说的我说完了,欢迎读者朋友补充或者指正,我的眼界也就能想到这些了,我就是比较务实,其实说白了就是,到底啥时候多给那些老头老太太点钱,啥时候多给农业大省增加几所重点大学,别的说啥都没用,不是那个时代了,他们已经在年轻的时候无私为国家奉献过一次了。

2023/3/1

于烨讲真话

今日头条独家原创发布!

爱依瑞斯

爱依瑞斯怎么样

爱依瑞斯怎么样

爱依瑞斯质量好吗